目录

需重视价格的意义

hackchao略阳2024-04-02470
物价水平偏低会导致实际的融资成本上升,不利于债务化解,也不利于企业投资。物价偏低也是造成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落差的主要原因之一,反映出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,扩大内需、促进物价回升仍是当务之急。 廖宗魁/文 2023年1-11月CPI累计同比上涨0.3%,明显低于2013-2022年2%的CPI平均增速,2023年物价处于低位运行。 当前物价水平偏低,既有食品价格...

物价水平偏低会导致实际的融资成本上升,不利于债务化解,也不利于企业投资。物价偏低也是造成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落差的主要原因之一,反映出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,扩大内需、促进物价回升仍是当务之急。

廖宗魁/文

2023年1-11月CPI累计同比上涨0.3%,明显低于2013-2022年2%的CPI平均增速,2023年物价处于低位运行。

当前物价水平偏低,既有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下降、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,也反映出经济复苏动力不强,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。12月制造业PMI录得49%,已经连续三个月处于枯荣线以下。

价格是经济的指示器,是供给和需求的桥梁。高通胀的危害众人皆知,但过低的通胀也不是好事。在现代信用经济的环境下,居民都背负着房贷、车贷等,物价过低会变相增加居民的负债成本,从而抑制消费。虽然名义利率在下降,但通胀持续偏低会抬高经济中的实际利率,让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实际融资成本上升,挫伤企业的投资积极性,且不利于地方债务的化解。由于居民的收入、企业的利润都是名义量,偏低的通胀会一定程度压低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,产生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落差。而且价格对个体的经济行为具有指示调节作用,过低的价格会让企业收缩生产,进而导致工资收入增长放缓。

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”。而且强调,要注意和把握处理好“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”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中也指出,要“促进物价低位回升,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”。这一系列定调说明,当前物价偏低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,未来促进物价回升将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。

物价偏低和有效需求不足是一个问题的两面,促进物价回升本质上也就是需要提振有效需求。12月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(PSL)3500亿元,PSL工具在时隔一年后再度重启,央行结构性工具开始发力,将有助于年初实现经济“开门红”。

价格偏低的多重原因

1-11月CPI累计同比上涨0.3%,如果全年维持在这一水平,2023年将是2009年以来CPI最低的一年,而且明显低于2013-2022年2%的CPI平均增速。而且目前的月度CPI增速还处于负区间, 11月份 CPI同比下降0.5%,环比下降0.5%;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(PPI)同比下降3.0%,环比下降0.3%,PPI已经连续14个月负增长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在CPI中,11月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2.2%,影响CPI下降约0.64个百分点。食品中,畜肉类价格下降19.2%,影响CPI下降约0.72个百分点,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1.8%,影响CPI下降约0.58个百分点。

猪周期一直都是影响CPI的一个重要因素。虽然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权重只有约2%,但猪肉价格的波动非常大,对CPI形成较大的扰动。但在这一轮CPI下行中,猪肉价格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关键的。从短期来看,11月CPI同比增速比上月下降0.3个百分点,而猪肉价格对10月、11月的下拉影响几乎是一样的;从长期来看,1-11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.4%,影响全年CPI下降大约在0.3个百分点左右,但整体CPI却比2022年低了1.7个百分点。

那么,是什么导致了CPI持续偏低呢?主要是剔除了食品、能源外的核心CPI整体偏低所致。1-11月核心CPI同比仅增长0.7%,而且2020-2022年也都低于1%,这明显低于疫情前1.5%-2%的水平。短期食品和能源类价格更多受供给变化的影响,而核心CPI则主要受需求端的影响。核心CPI的疲软表明经济在很多领域存在需求不足。

银河证券认为,通胀低水平运行主要是由于:其一,疫后消费恢复的不力。疫情后尽管服务业在快速恢复,但上行始终不及预期,这背后主要与疫情带来的“伤疤效应”,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影响等因素有关。其二,生产持续好于消费带来的价格普跌。其三,央行的货币政策始终保持谨慎,货币增速处于合理范围,货币大幅释放带动经济上行,同时带动CPI上行的路径不成立。其四,金融资源对房地产行业的分配减少,房价-房租-工资的链条不顺畅。许多房地产企业陷入债务风险引发了金融及经济运行的梗阻,商业银行主动收缩了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,形成了房地产金融的紧缩效应。

那么,什么样的物价水平是合适的呢?这一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,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,新兴与发展经济体的合适通胀水平要比发达经济体略高一些。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把2%作为通胀的合意目标,过去三年政府工作报告提的通胀目标都是3%左右。2012年以来,中国的年均CPI约为2%。综合而言,把通胀水平维持在2%-3%左右的水平可能是较为适宜的。

价格是经济的指示器

经济学的核心分析方法就是供需分析,它充斥在各种经济分析当中,供需的均衡点决定了均衡的价格和产出。但是供给和需求都是动态的,尤其是需求曲线,它是由于人们的偏好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而形成的一条曲线,它很难被准确的刻画。就像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空间弯曲,但是空间弯曲是直接观测不到的,它的解释力需要通过一些可观测的现象去验证。需求和供给曲线也具有一定的不可观测性特征,但是价格则是显性的。往往是通过价格的信号,来反推供需的情况。

猪肉是一个需求稳定的商品,它的价格几乎完全由供给的变化来决定。当猪肉价格远远高于正常水平时,这必然是猪肉的供给出现了下降,比如2019年的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供给大幅减少;相反,当猪肉价格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时,则是猪肉供给偏多所致。

但现实中的例子并不像猪肉那样简单,比如房地产市场。过去十多年中国房价长期上涨,反映的是人们旺盛的房屋需求超过了房屋的供给;但是近两年,房屋销售出现了大幅的下滑,但由于各种刚性的原因,房屋价格(尤其是新房价格)并未出现明显下降,这就使得人们很难判断是需求出现了问题,还是供给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。

价格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指示和调节作用。当商品的价格不断上升时,反映出商品紧俏的现象,企业会根据价格信号增加投资和生产;相反,当商品价格不断下降时,说明商品的销路不畅,企业会根据价格指示缩减供给。

价格的变化也会形成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。高通胀的危害世人皆知,它会快速蚕食消费者的财富,让债权人获得的固定利息贬值,过去两年欧美等国家的政策都在围绕抗通胀展开。

但物价水平也不是越低越好,它会增加债务者的负担,让融资的实际成本上升,生产者利润减少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长期处于物价低迷状态,成为“失去三十年”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
近两年,中国的名义利率水平是不断降低的,按理说消费者应该会减少储蓄、增加消费,投资者应该会增加融资、扩大投资。但实际的情况是,人们消费和投资都非常谨慎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价格水平的下降幅度超过了名义利率的下降,导致实际利率反而是上升的。

华创证券认为,核心CPI的疲软反映的是,总需求偏弱以及中游制造行业的供需失衡。物价低迷也意味着“低名义政策利率、高实际政策利率”的困境依然存在。所以,未来仍需要通过政府发力带动私人部门需求提升,推动物价温和回升。

由于个人的收入、企业的利润等都是以名义量来衡量的,价格偏低会使微观感受与宏观数据出现较大的落差。前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.2%,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经济表现,但从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和一些微观的感受看,似乎并没有实际GDP显示的那么好,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价格。当价格处于下降的时候,即便是销售实物量并没有减少,也会带来销售额的下降和利润的减少。

在物价水平比较平稳的时候,不管是用实际GDP,还是用名义GDP去刻画经济,偏差都不大。但当物价处于快速上升的时候,名义GDP就可能存在虚高;而当物价处于下降通道时,实际GDP反映的经济情况可能就不那么准确了。

​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jrhzw.com/xianqu/lueyang/4754.html

发布评论

您暂未设置收款码

请在主题配置——文章设置里上传

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

文章目录